半岛平台《中国司法审定》2024年第3期要目
内容提要:虚拟治理成本法是目前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一种较为常用的环境价值评估法,对于公益诉讼案件中环境损害责任认定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对2017—2022年(以裁判时间计)应用虚拟治理成本法的132个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案例的时间分布、地域分布、起诉主体、案件类型、污染类型、委托鉴定情况、鉴定评估费用等进行分析,系统总结虚拟治理成本法在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应用实践中存在适用范围分析不正确、单位治理成本取值不规范和环境功能系数取值错误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出台具体工作指引、发挥专家咨询意见重要作用半岛、加强技术性证据审查、强化鉴定机构规范化管理等对策建议,对于优化完善该方法在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的应用以及推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规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提要: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现对全国2017—2022年期间的55份关于海洋环境污染裁判文书进行分析,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总结当前海洋环境污染司法鉴定类型及实施情况。这些海洋环境污染类案件主要涉及船舶污染、陆源污染物、海洋倾废、海洋开发等,占比分别为25.45%、30.91%、14.55%和29.09%。此类案件专业性强,涉及领域广,80%以上都涉及理化检验或损害鉴定评估类司法鉴定。通过对以上案件的司法鉴定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司法鉴定案例普遍存在检测指标明确、检测技术溯源性差、损害鉴定评估费用高、收费标准不统一等特点。为更好地支持海洋环境污染类案件的办理,司法鉴定工作应更多地关注新型污染物鉴定技术,创新污染物溯源方法,发挥专家意见作用,制定统一评估标准等。
内容提要:近年来,非法开采矿山在一些地区屡禁不止,给国家资源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损害,为追究非法开采矿山违法者的环境损害修复赔偿责任,环境公益诉讼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在技术层面往往需要依托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进行确认。通过系统梳理非法开采矿山案件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现状,发现当前存在鉴定评估方法不统一、结果差异大等问题。以三个典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案例为例,剖析主要区别在于基本恢复的界定、期间损害的确定方法、生态环境损害费用的计算方面存在差异。建议从统一司法鉴定标准、完善监督管理、加强能力建设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环境损害鉴定,提升鉴定评估结果的公信力,保障办案标准统一,维护司法公正。
内容提要: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感、交互性、构想性及高度集成性等特点,有助于法医学损伤精准测量与数字化模拟、视听觉等功能的智能化评估,可为法庭审判及损害赔偿提供更科学、更客观的证据。构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法医临床学实验技能培训教学平台、鉴定案例教学平台和鉴定能力标准化考核平台,可为法医临床学开展教学、检案及科研的革新提供全新视角。高度重视虚拟现实技术在法医临床学领域的意义并持续深入研究,将推动法医学损伤司法鉴定工作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内容提要: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其群落分布差异性为解决法医学相关问题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性。作为实现人工智能的主要方法之一,机器学习拥有强大的识别、处理和分析数据能力,为法医微生物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介绍近年来在法医微生物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无监督学习、监督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并对其在个体识别、死亡时间推断、地理位置溯源等领域的探索性研究进行总结。此外,还系统剖析了机器学习算法在法医微生物研究中标准化流程、数据库建立和证据解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在法医微生物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内容提要:在法医病理学领域,死亡时间、损伤时间、血痕遗留时间及血栓形成时间等时间类问题与案发时间及死因分析直接相关,在案件侦破、责任划分和定罪量刑等司法环节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发展,各行业对数据分析需求持续增加,以模拟人脑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技术已经应用于医学研究的多个领域,为法医病理时间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对近年涌现出的一系列应用AI技术解决法医病理时间类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复杂鉴定问题研究提供帮助和激发新思考,为司法实践活动提供更为科学半岛平台、客观的鉴定证据。
内容提要:旨在构建股骨颈骨折影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快速诊断方法,从而实现股骨颈骨折的自动化评估。采集1018例股骨颈骨折的病例作为研究样本,分为训练集(676例)、验证集(112例)和测试集(230例)。应用训练集和验证集样本通过自动化影像预处理、骨折诊断模型构建和模型评估三个步骤进行股骨颈骨折评估模型构建,应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测试。建立了1018例股骨颈骨折样本数据库。建立的智能评估模型识别股骨颈骨折精准率达到78.7%。该模型将为股骨颈骨折自动化评估软件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内容提要:建立一种快速测定电子烟油中替来他明和依托咪酯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样品经甲醇稀释,经过滤膜过滤后测定。以C18色谱柱(2.1mm×100mm,2μm)为分离柱,以乙腈-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同时对替来他明和依托咪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替来他明和依托咪酯分别在0.02~10.00ng/mL、0.05~10.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替来他明和依托咪酯的检出限分别为0.01、0.02 ng/mL,定量限分别为0.02、0.05ng/mL,基质加标回收率为95.81%~102.05%。该方法操作简便、方法重现性好,可应用于电子烟油中痕量替来他明和依托咪酯的定性、定量检测。
内容提要: 在签名鉴定中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并分析笔压特征,实现对纸笔签名和电子签名的关联检验。开发了静态签名笔压特征分析系统,对纸笔签名的笔压进行可视化分析;开发了动态签名笔压特征分析系统,对电子签名的笔压进行量化分析。利用两种系统,鉴定人能够准确对黑色中性笔签名进行笔压可视化检验、对电子签名进行笔压量化检验以及对两类签名进行笔压特征关联检验,提升签名鉴定的正确率。静态签名和动态签名笔压分析系统能够辅助实现签名笔压特征的分析与量化检验。
内容提要:司法鉴定等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专门人才的培养和支撑。司法部《法医类 物证类 声像资料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细则》将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列入司法鉴定准入的相关专业,为政法院校前述专业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鉴于司法鉴定兼具法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交叉属性,其在成为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职业导航新增长点的同时,需要处理好前述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法”“工”交叉融合,探寻契合司法鉴定行业所需的“法工交融”专门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
内容提要:医疗损害司法鉴定需要高质量标准,以提高司法鉴定的科学性、一致性和可靠性。既有的《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指南》难以破解精神科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标准化实践困境,无法真正解决精神科医疗损害鉴定人专业背景要求不一、精神障碍被鉴定人陈述效力不清,以及现行执业分类规范对鉴定范围划分界限模糊、精神科医疗过错评价缺乏专业化操作细则等实践难题。在司法鉴定法治化的风口,通过制定《精神科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指南/指引》破解真难题已成为新的突破口。基于对《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指南》以及鉴定实践的分析,有望为探讨精神科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标准化问题提供新思路。破解真难题的核心是制定行业标准、规范鉴定,包括明确具备精神科培训经历为关键的鉴定人专业背景要求,被鉴定人参与的专业化听证制度,精神科医疗损害鉴定范围的准确划分以及精神科医疗过错类型的标准化划分。而上述内容均应囊括于《精神科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指南/指引》,未来精神科医疗损害司法鉴定标准化治理当以该指南为肇始,并不断深化完善。
内容提要:自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以来,便有学者呼吁合并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鉴定监管双轨并行体制,以达成统一管理。事实上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并非要求鉴定管理主体的唯一性,而旨在健全统一的鉴定规范、标准与要求,促进司法行政机关与公安机关双方鉴定监管模式在各自体制内的合理性、稳定性以及相对一致性。面对现阶段公安机关鉴定技术监管难题,单一式的纵向行政管理模式显然难以应对,如不通过改革补足其技术监督机制的缺位可能影响公安机关鉴定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因此,应当构建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二元监管模式,以完善公安机关鉴定监管体制,使其符合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下公安机关鉴定的合理定位。
内容提要:道路交通事故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是道路交通事故痕迹物证综合鉴定的重要内容,其涉及多学科交叉知识。具有认定交通行为方式的典型特征损伤、痕迹物证和运动轨迹可作为交通行为方式判断的关键性依据,能够得出认定性的意见。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因车辆碰撞造成涉案者不同程度的损伤,通过损伤的形态及对损伤机制的分析,能够客观地判断涉案者的交通行为方式。其中,典型特征损伤更是起到了关键证据的作用。通过梳理、归纳十种常见典型特征损伤的形态、致伤方式及鉴定实践,探讨如何辨识和运用典型特征损伤的关键证据;结合符合性成立条件,综合判断涉案者交通行为方式,以期对司法鉴定实践提供参考。
《中国司法鉴定》杂志由司法部主管,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理论刊物,也是我国惟一的一份全面反映司法鉴定领域科学技术和制度建设等综合内容的国家级刊物,在推进我国司法鉴定学科建设和指导司法鉴定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本刊已于2008年入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本文声明 本文章仅限 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律信息网(北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